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  
永平法院韩蒋张
时间:2015-01-28单位/部门:作者/编辑:点击:

 

 
心系群众解民忧 司法为民促和谐
 
在滇西永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,说起打官司,人们就会想起韩蒋张这个傈僳法官。由于他姓名特殊,三姓无名,人们亲切的叫他“三姓法官”;由于他脸上有颗黑痣,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“黑脸包公”,人们又叫他“黑痣”法官;由于他任立案庭庭长时间长,乡下百姓更喜欢叫他“韩庭长”。就是这位韩庭长,从事立案工作十年有余,经他之手所立的案件有5500余件,经实践检验无一错案,经他之手化解的各类纠纷800多件,经他亲自接待的群众有4000多人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。曾多次被单位表彰为优秀庭长、优秀共产党员,2012年被永平县政府表彰为“二五”普法先进个人,2013年被省高院表彰为“诉讼服务窗口标兵”,2013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“全国法院先进个人”,就是这位默默无闻的傈僳法官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、对人民的忠诚。
一、心系百姓 做群众的贴心人
1967年8月20日,韩蒋张出生于永平县厂街乡一个贫穷的傈僳族家庭,祖辈都是靠打猎为生,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农民的儿子,他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,到法院打官司实属无奈。因此,韩蒋张对农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,每一位到永平县法院立案庭打官司的人,他都以一句通俗的称呼,一杯热气腾腾茶水,一个真诚的笑脸来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。先拉家常不急于谈正题,让来访人员先消气而不添气是他一贯做工作的方法。对于长者,他总是嘘寒问暖,问长问短,真诚倾听他们的诉求;对于年青人,他却跟他们谈如何勤俭持家,如何增收致富,讲一些做人的道理。他时常说,来法院打官司、咨询法律问题的人,我都把他们当作家里的客人一样。如果我们不真心对待他们,他们今后就不愿意再来法院,也不会再来法院,更不会相信法院了。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2006年的一天,韩蒋张正在办公室里紧张工作时,一位大妈怒气冲冲地走进立案庭大厅,进门就要找韩庭长:“我要告我那不孝的儿子。”韩蒋张赶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说:“大妈,我就是,你别着急,坐下慢慢说。”在给老大妈泡上一杯茶后,韩蒋张说:“你把具体情况先给我说说,我再给你想对策,出主意。”老大妈听后失声痛哭,边哭边诉说自己儿子的种种不是,如何对她不好,现在已经不要她了。听完后,韩蒋张说:“你儿子这样对你是违法的,是不对的,你不要慌,也不要怕,法院会帮你解决好这事的。”老大妈听完这席话后情绪稳定下来,韩蒋张又为老大妈添了一次水,接着说,“你儿子是有错,但儿子永远是娘的心头肉,母告儿会使你们的母子感情更僵,无法享受正常的天伦之乐。我们先把你儿子通知来做做工作,了解一下情况。”老大妈的儿子到庭后,经了解后得知老大妈的儿子并不像她说的那样,老大妈也有错,原因主要是老大妈经常爱拿别人家的小东西,别人发现后找她理论,她就赖给他儿子拿的,为这事母子关系恶化,最后才发展到儿子不让母亲进门的地步。找到了症结后,韩蒋张对老大妈儿子的有些做法进行了说服教育。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,老大妈也认识到她的坏毛病给自己儿子的名誉造成的影响,并表示今后一定悔改,老大妈的儿子也表示,只要她母亲改了这个坏毛病,他会很好的孝养老人的,母子重归于好。
望着母子远去的背影,韩蒋张心里想到的是:只要我们法官心里装着百姓,办法总比问题多,他们的矛盾纠纷没有解决不了的。
二.以身作则 一身正气立潮头
2002年的春天,对于韩蒋张来说,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春天,这一年春天,立案庭在“大立案、精审判、强执行、重监督”的法院机构改革思路下应运而生,韩蒋张也因竞争上岗,脱颖而出,走上了立案庭庭长这个工作岗位。立案庭作为新成立的机构,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领域,加之韩蒋张是从审判员直接提拔到庭长这一职务,在此之前,他连副庭长都没有干过,全院干警都为他捏着一把汗。一时怀疑、赞赏、鼓励的目光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。新设立的立案庭面临诸多困难,但是韩蒋张没有被困难吓倒,他毅然担当起了这个重任。首先,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坚决支持下,根据立案庭的工作职责和全院干警的实际情况,大胆地聘任了五名庭内人员,并制定了立案庭工作规则。由于立案庭是全院工作的窗口,对老百姓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着整个法院的形象,因此,在立案庭工作规则中他特别强调三点:一是对来办案的人民群众要面带微笑,称呼要特别符合当事人的实际身份;二是对来办事的人民群众要问寒问暖,主动为他们端茶倒水;三是向来办事的人民群众询问时要多用“请”字,体现对办事群众的应有尊重。从立案庭设立以来,人民群众感觉到来法院办事方便多了,不懂的法律知识到法院有咨询处,不知道在哪个部门办事有人引路,切实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。作为庭长,他以身作则,始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,他自觉做到“四个一”:一是带头学习,努力提高理论水平,除积极参加每周五的政治学习外,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,学习新的法律法规,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小时以上,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,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;二是带头遵纪守法,在工作中,他自觉地在思想上、政治上、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,做到令行禁止,办案站在全局的高度,不仅考虑办案的法律效果,而且还考虑办案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。工作中他自觉遵守院内的规章制度,要求干警不做的,自己坚决不做。从担任庭长11年来,虽然庭室配备了业务用车,但他从未公车私用过,即使是家属病重到州府看病,他都不向领导张口用车而是自己包车,因此遭到了家属的埋怨。面对家属的埋怨,他总是这样说的,“子帅正,孰敢不正”,作为一个庭长,公车不能私用是必须坚持原则,如果我用了,今后怎么教育其他干警。家属听后,也就不说什么了。而在他的带动下,立案庭遵守用车制度是全院最好的;三是带头勤俭节约,由于中央及省州党委政府重视,法院的办案经费有了保障,但是对核定给部门的办案经费,他都要精打细算,做到开支合理,能够节约就节约,下乡办案,能够回家吃饭的就尽量回家吃;下乡能吃一餐的,就吃一餐,决不吃两餐,办案经费也从未超支,且有结余。四是带头廉洁自律,从担任庭长以来,除了按照“四个不能为”严格要求自己外,他还严格要求其他干警,不能吃的饭坚决不吃,不能去的地方坚决不去,不能伸手的地方坚决不伸手。熟悉他的人都说,请韩庭长吃饭难于上青天,他推脱的借口总是那么多,且让人信服而无言以对,只好算了。
三.精于调解 巧化纠纷解民忧
韩蒋张曾经说过,调解是一门艺术。就如同吃海蛎子,会吃的人撬开很容易,不会吃的人,砸碎了也吃不上。在立案庭巡回速裁中,必须充分运用调解技巧,才能四两拨千斤,化干戈为玉帛。2009年4月,永平县杉阳镇发生了一起涉及13农户的水事纠纷。立案庭到杉阳巡回速裁时,30多人蜂涌到法院的收案点,请求法院帮他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。将村民安排就座后,韩蒋张仔细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,原来杉阳镇阿海寨村何家村民小组的村民,1993年从邻村架设了一股自来水,解决了全村13户人家的人畜饮水困难,生产生活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但2006年以来,由于架设的塑料管老化腐坏,年久失修,这股自来水有时来时不来。全村村民决定翻修水管,当翻修工作进行到邻村吴某家的地块时了发生纠纷。吴某称这股水是出在他换来的土地上,何家村的人吃不成,不准何家村的村民翻修经过他地块的管道。纠纷发生后,经村、镇两级多次解决未果,矛盾进一步升级,最后吴某将自来水管道都破坏了,造成何家村的村民雨季靠接雨水过日子,到了旱季,就要靠人力到一里之外的山沟里去挑水来喝。对于韩蒋张来说,他自己也是出生农村,从小也挑过水喝,深知缺水的滋味。了解这一情况后,韩蒋张觉得这一问题,早解决一天,村民就早一天摆脱挑水之苦,于是,他电话传唤吴某到庭。十多分钟后,吴某赶到了,但吴某的态度没有多大改变,一口咬定水在他的四至范围内,他要用,不准别人来接,调解工作开始就陷入僵局。针对情况变化,韩蒋张迅速调整调解策略,他把吴某单独叫到隔壁的办公室,给他解释了水资源是国家所有的法律规定,并阐明了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发生矛盾的情况下,人畜饮水优先的原则。经释法明理,吴某自知理亏,态度也发生了变化,他说,何家村村民接这股水,影响了他对该地块的承包经营,给他造成经济损失,所以不准他们接这股水。针对吴某的这一变化,韩蒋张当即提出了由何家村13户村民给予适当经济补偿的建议。一开始何家村村民想不通,说我们架的水管被吴某破坏了,凭什么还要我们给他补偿。韩蒋张入情入理的讲道,你让一步,我让一步,路更宽;你朝前一步,我就迈一大步,就会无路且成死对头。在韩蒋张的调解下,这起历时两年之久的水事纠纷,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,由何家村13户村民补偿给吴某经济损失1000元并当场兑现,吴某表示今后不再干涉何家村村民修接水。办完此案后,曾有人调侃道:“韩庭长,让原告赔给被告钱,可能尚属首例,这种做可以吗?”韩蒋张笑道:“案结事了是我们办案法官的最高标准,当事人握手言欢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”。
四.爱岗敬业,一干就是十二个春秋
立案庭的工作繁琐而又单调,许多在立案庭工作过的干警都这么说。而韩蒋张却从2002年就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奋斗着,工作着……曾经跟他一起竞争上岗的副庭长,都因为立案工作的辛苦和不胜其职被调至其他庭室工作去了。有人曾经问韩蒋张,你在立案庭工作了这么长的时间,天天听当事人诉苦诉怨,你不觉得烦吗?他说,说不烦那是假话,多年干着同样的工作,无论环境多优越,无论轻松与否,人人都会有觉得烦的时候。但是,你烦就不帮他们立案,你烦就不帮他们解答法律方面的问题吗?显然不能,作为法官,无论在法院的哪个部门,说话办案代表法院、代表法律。无论在哪个岗位,都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干一行爱一行,兢兢业业,这样才对得起头上的国徽,肩上的天平。
在宽敞明亮的立案大厅里,审查立案是韩蒋张的本职工作。每天,他从当事人手中接过一份份状纸和材料,为了把每一件案件立成方正、规矩的铁案,他都要细心的审查当事人的提供的材料,仔细地询问纠纷发生的经过,从当事人的材料中梳理出法律关系,区别孰轻孰重,然后给当事人一个合理的建议。12年来,经他之手,审查所立的各类纠纷案件5千多件,无一件错案。曾经有一位领导说过,做审查立案工作,只要能将当事人拿来的案件哪类该装哪袋,就算有真本领了。话虽这么说,但是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,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以及法官本人敏锐的判断力才能做得到的。
只要对法院的判决有意见的当事人,不去找主审法官,都喜欢来找韩庭长咨询,当遇到这类事情时,韩蒋张总是要先仔细研读当事人提供的判决,从中找出说服当事人的理由,如果发现了案件确实存在问题,如果在上诉期内,建议当事人上诉,如果是生效的判决,建议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2002年8月,刚刚到立案庭工作才5个多月的韩蒋张,收到了一份来自杉阳镇杉阳村的申诉书,申诉人名叫李国华,曾经因为犯投机倒把罪,在1985年被判刑七年,刑满释放后,李国华就申诉不止,申诉书曾经寄到最高法院,然后又被逐级转下来,各级信访部门都多次接待过他,答复他,他都不满意,他将申诉书复印了若干份,每月定时向有关部门邮寄。了解这一情况后,韩蒋张调出李国华的案件,对该案进行了认真的复查,并对前后犯投机倒把罪的其他案件进行了查阅对比。经过他统计,像李国华这样的案件,前后共有13件,量刑上轻重有别。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,韩蒋张通知李国华到法院当面答复。李国华如约而至,当看到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法官时,他还有点不放心,他认为年轻人对他们的那段历史不清楚,当韩蒋张把投机倒把罪在刑法中的由来,再到定罪量刑给他做了介绍后,李国华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法官。当谈到其案子时,韩蒋张对李国华说:“像你这样同类型的案件,那段时期我们法院前后有13件,而你的案件与马某的案件相比,数额相差不大,但马某比你多刑两年,你的案件,只能适用当时那个时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,许多现在不认为犯罪的行为那时都是犯罪,这主要就是历史和现实的差别,你的案件,用当时的法律法规定罪量刑是没有错的,对没有错的案件,法院是不可能启动再审程序的,还希望你服判息诉,把心思和精力花在提高家庭收入上来……”通过韩蒋张热情接待,耐心解释,李国华总算明白了他这起申诉案件为什么没有被再审改判的原因,并表示今后他不会再申诉了。如果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,不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,这起申诉案件可能有还在继续申诉着。
“法官的价值,不是体现于高官显贵中,而是体现在一桩桩、一件件为民办实事之中”。韩蒋张这位傈僳族法官,作为新时期的“天平之星”,依然闪烁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。